三昧、三摩地表正受、正定,正常的受用,當然得禪定。凡夫捨受雖似三昧,但不能保持,若能永久保持,即是三昧。

 

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即梵語之陀羅尼。即抓住綱領之意。得諸深總持表得各種佛法的重要綱領。諸佛一切法藏的大總持,總綱領即念佛法門。阿彌陀佛第四十四願,亦護念十方菩薩,於一切時一切處(順境、逆境)中,都能持善布施。

 

六祖教我們修習佛法轉八識為四智,並開示六、七因上轉,五、八果上轉。在因地,把第六識(意識,分別的能力最強),轉為妙觀察智(即成就法眼,道種智);把第七識(末那,意根,執著的能力最強),轉為平等性智(即成就慧眼,一切智)。然後果地上自然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,得以利益一切眾生;第八識(阿賴耶識,含藏的能力最強),轉為大圓鏡智,照見一切法界。

 

六祖教我們修五分法身香,修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以證得清淨法身。解脫表自在,身心自在,身自不自在不重要,心自在才重要,心自在了,最後身一定自在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學有成就了,才能和光同塵,恆順眾生,沒成就之前,一定要親近善友,遠離惡友,親近明師。

所謂的成就,要具足以下二個條件:

一、能明辨是非。佛在四十二章經上告訴我們,在證得阿羅漢之前,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。

二、有定功,心不隨境轉。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中,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根本智,明心見性,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後,才出去參學。

今天我們要證得阿羅漢、圓教初住菩薩太難,所以終其一生要遵循「親近善友,遠離惡友,親近明師」,才不會退轉。

 

煩惱、習氣深,放不下煩惱、習氣,表業障重。

對治的方法首先就是遠離惡友,親近善友、明師。

然後深入經藏,懂得道理,看得破,可以幫助放下。佛法是知難行易,做不到,一定是道理沒搞通。

最後求佛菩薩加持,用念佛、拜佛來消業障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01 Mon 2010 14:12
  • 三慧

菩薩聞、思、修三慧,此慧即戒、定、慧三學之慧。因此大乘須以小乘為基礎,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

三慧在同時完成,並無次第,且離心意識,故係法身大士境界。

聞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嚊香、舌嘗味、身觸、心緣法,而以聞為代表。不用聽而用聞,表捨識用根,捨根中之識,用根中之性,即聞性聞。而能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

思表通達明瞭,凡夫欲明瞭事物,常需反覆推究思惟,故在此以思表通達明瞭。須知此非凡夫落於意識心之思,只因語言有限,假用之而已。實則為真心,所流露出無所不知,不所不能之究竟智慧。

修表不迷惑,凡夫悟得事情之理,尚須從事上漸修,修正錯誤的心行(思想、行為,即三業),故修在凡夫表轉迷為悟,成為覺而不迷。此亦如上引用之。三慧對法身大士而言,既同時完成,亦即因果同時,明瞭就馬上完全不迷惑。

 

大乘經上常有聞名得殊勝利益,係此聞者,乃表菩薩之三慧,故普通凡夫聞者難以得此殊勝利益。然凡夫之聞、思、修,雖經次第,但不失為修學佛法之權巧,苟一門深入,行之有恆,久久亦必心開意解,所得利益亦不在話下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要常想我不如人,要自謙尊人,自卑尊人,以身下人

看一切人(善人、惡人)皆是阿彌陀佛,都是我的老師,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,各位老師作種種示現在教導我

布施、供養中心存感謝,感謝對方給我們學習的機會

稍有辯才也是諸佛菩薩的加持,也是轉述佛菩薩、祖師大德、善知識所說

隨喜別人的功德、福報,希望他更好,能修更大的福報,護持更多的眾生;希望他總是比我好,當我的模範,給我惕勵

 

曲禮:毋不敬,傲不可長

易經:謙卦六爻皆吉

了凡四訓:謙德之效

論語: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 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切法得成於忍
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
一念瞋心起,火燒功德林
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



感謝逆境給我們學習的機會
逆境修忍辱波羅密
逆境消業障
逆境好修行,順境易失警覺心


規勸要站在對方的利益著想,要顧及對方的面子
對方的錯是多年養成的習慣,很難一時改變
忿思難
言語忍,忿自泯
說話不要太直接、太衝
三思而後行,先想過再說
人與人最易起衝突的就是言語,要慎言、謹言
見人惡,不批評,要規勸或守默
見人錯事,不指責,要協助,再告知錯處
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財富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就好像炒菜要用鍋鏟,才能炒出可口的菜。鍋鏟是工具,菜才能吃飽。如果把鍋鏟當成了菜,那非但不能吃飽,還將生出種種的煩惱。財富是工具,目的是快樂、幸福。工具要善用之,才能達到目的。財富要用在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,用來幫助需要的人,用來護持正法,這樣才是善用財富。

 

很多人擔心沒有足夠的錢在身邊不放心,這都是妄想。財富是五家共有,豈是想要留就留得住的。如果不蓄積財富,但要用的時候都不虞匱乏,那才是真福報。財富累積不用,還要煩惱怎麼投資才會愈來愈多,這是貪欲,是大煩惱。

 

若是為了自私自利,那總是在想怎麼增加財富,那很痛苦。例如買賣股票,總想買低賣高,若不如意,就生煩惱。

若是為了別人的利益,不管賺多賺少,自己的生活還是一樣儉僕,那賺多賺少是別人的福報,與自己何干,這樣心不是很清淨。布施隨緣、隨分、隨力去做,沒有分別、執著,三輪體空,那就發意圓成,不論事的大小,布施的多少,有無成就,功德都是圓滿。這是普賢行,果報記載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,不可思議。

 

有財富是福報,但是究竟是福是禍很難說。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造的文字,都是智慧的符號,「禍」跟「福」,非常相似,「是禍、是福就在一念之間」。一念覺,禍變成福;一念迷,福變成禍。譬如說擁有財富,不知道做好事,緊守著財富,這是禍害。財富可以利益眾生,救活多少眾生的生命,把它守住不拿去救人,讓那些人死於災難、死於飢餓,造了大罪業。

 

財富的事不用多想,但要善用,自己的生活自有諸佛菩薩照顧你。財布施得財富,得了之後還要再布施,修福而不享福,那福報就永享不完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煩惱、菩提是一不是二,差別在覺與不覺,生死、涅盤亦復如是

 

不覺迷惑時,隨順煩惱習氣,造種種惡,生起種種煩惱(貪、瞋、癡)

覺悟了,隨順諸佛菩薩真實教誨,改過遷善,從前種種錯誤,不再困擾你,反成你教化眾生的教材(戒、定、慧)

 

不覺迷惑時,隨順煩惱習氣,在六道中流轉,生死相續

覺悟了,隨順諸佛菩薩真實教誨,死亡是換身體,真正並沒有死亡,是往更好的境界前進

 

所以,網路、電視、報紙、雜誌是魔王,還是阿彌陀佛、大方廣佛華嚴經?

端看是讓你生煩惱還是開智慧而定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an 22 Fri 2010 11:29
  • 戒律

梵網經:(重戒)不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、說四眾罪過、自讚毀他、慳貪、瞋恚、毀謗三寶。(輕戒)不謗國主、不作國賊、不食眾生肉(慈悲)、不食五辛等

瓔珞經:不漏國稅、不犯國制

楞嚴經:當斷世間五種辛菜。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。如是世界食辛之人。縱能宣說十二部經。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。諸餓鬼等因彼食次。舐其唇吻常與鬼住。福德日銷長無利益。是食辛人修三摩地。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。大力魔王得其方便。現作佛身來為說法。非毀禁戒讚婬怒癡。命終自為魔王眷屬。受魔福盡墮無間獄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菩薩處胎經:佛即問彌勒。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。彌勒言。拍手彈指之頃。三十二億百千念。念念成形。形形皆有識。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。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


仁王經:一念中有九十剎那,一剎那經九百生滅,諸有為法悉皆空故


 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:念佛是無上深妙禪;月藏分:世尊滅後五五百年……


華嚴經: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1. 此刻所受用的一切,是此刻之前包括過去生所造作的業因,在現在遇到了緣,結成了果。既已結成了果,不能改變。好也好,不好也好,要歡喜接受。如果不好又不歡喜接受,那是自己跟自已過不去,苦上加苦,沒有實益。如果歡喜接受,感受則大大不同,此即轉境界是也。(如能轉境,則同如來)

  2. 過去的已經過去,不要再想。好的無庸留戀,不對的無須懊悔,後不再造即是。未來的事,亦無需煩惱,因無濟於事。惟一實際的是把現在做好,現在的因好,將來的果就好。

  3. 凡事都是有願無求,盡力就是完美,發意圓成。凡事應先問自己有無盡力,沒有盡力自己該打屁股。若是盡力了,成與不成,有太多因緣左右,非是我一人之力所能決定,就應該放下。

  4. 財富的事不用多想。將來多的錢都是要用來護持正法,利益眾生。不論有沒有賺到錢,生活一樣儉僕,不會有什麼改變。若是賺到了錢,那是眾生有福報;沒賺到錢,那是眾生沒有福報,與我何干?

  5. 若有一天我日子過不下去了,那我也不會求人,也不會告訴人。那很好,我今生責任已了,所做已辦,化緣已盡,可以到極樂世界了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