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14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《佛說觀佛三昧海經》:「我與賢劫諸大菩薩。因是念佛三昧力故。得一切智威神自在。如是十方無量諸佛。皆由此法成三菩提。」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亦說明,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尚書.大禹謨》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」

子程子曰:「不偏之謂中;不易之謂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。 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」

《孟子.盡心上第二十六》孟子曰:「楊子取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為也。墨子兼愛,摩頂放踵利天下,為之。子莫執中,執中為近之。執中無權,猶執一也。所惡執一者,為其賊道也,舉一而廢百也。」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宋朝《嘉泰普燈錄》卷十八
「千山同一月,萬戶盡皆春。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里無雲萬里天。」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實質是終極目標!

《論語.八佾第三》子夏問曰:「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。何謂也?」子曰:「繪事後素。」曰:「禮後乎。」子曰:「起予者商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。」

素者本也,絢者、繪事者,形式也。猶仁為本也,禮者後乎。

就佛法而言,本者,自性也,亦即第一義也,第二義已入智相。

有實質必有形式,惟可恆順眾生而不拘形式。

無實質僅有形式,則形式是迷信。

 

形式亦不可偏廢!

然若有適當的教育,形式自受用可引發實質,他受用可接引眾生,故形式亦不可偏廢。實質與形式當並重。

 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《弟子規》說「見未真,勿輕言。知未的,勿輕傳。」
現在媒體充斥誇大的報導,看的人也都人云亦云,徒增社會的不安。

從電視、報紙、雜誌、網路、別人那聽說的,不可隨便輕信,更不可輕傳。

要記得時時保護自己的清淨心。若不能避免被影響,最好敬而遠之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無量壽經有云:「動作瞻視,安定徐為。作事倉卒,敗悔在後。為之不諦,亡其功夫。」

不論事情有多少,總是一件一件做,慢慢來,不要急躁。一急就亂了方寸,反而容易把事情搞砸。

有多少時間,有多少能力,就做多少事,不用急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了凡四訓有言:「陽善享世名,陰德天報之。」或有人以陰德較殊勝,故為善總不欲人知,甚而為善總瞻前顧後,恐有人見,而生煩惱,障礙清淨心。

前人之所以勸人修陰德而不務陽善,實乃世人行善總有所求,或為名或為利,心總不清淨,故才勸人修陰德,以免為名聞利養所害。

須知陽善與陰德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陽善、陰德是一不是二。行善應隨緣,人見與否,與我何干?總以三輪體空為之,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,恆與清淨、平等、覺相應即是。如此不論陽善、陰德,果報均不可思議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註:朱用純先生(1617-1688年),清.崑山(今江蘇)人,號才廬,字致一,自號柏廬。治學以程朱為本,提倡知行並進,康熙時堅持不應博學鴻儒科符。所撰《治家格言》世稱《朱子家訓》


黎明即起,灑掃庭除,要內外整潔。既昏便息,關鎖門戶,必親自檢點。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宜未雨而綢繆,毋臨渴而掘井。自奉必須儉約,宴客切勿留連。器具質而潔,瓦缶勝金玉;飲食約而精,園蔬勝珍饈。勿營華屋,勿謀良田。


三姑六婆,實淫盜之媒;婢美妾嬌,非閨房之福。童僕勿用俊美,妻妾切忌豔妝。祖宗雖遠,祭祀不可不誠;子孫雖愚,經書不可不讀。居身務期質樸,教子要有義方。勿貪意外之財,勿飲過量之酒。


與肩挑貿易,勿佔便宜;見貧苦親鄰,須多溫恤。刻薄成家,理無久享;倫常乖舛,立見消亡。兄弟叔侄,須分多潤寡;長幼內外,宜法肅辭嚴。聽婦言,乖骨肉,豈是丈夫?重貲財,薄父母,不成人子。嫁女擇佳婿,毋索重聘;娶媳求淑女,毋計厚奩。


見富貴而生讒容者,最可恥;遇貧窮而作驕態者,賤莫甚。居家戒爭訟,訟則終凶;處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。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,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。乖僻自是,悔誤必多;頹惰自甘,家道難成。狎昵惡少,久必受其累;屈志老成,急則可相依。輕聽發言,安知非人之譖訴,當忍耐三思;因事相爭,安知非我之不是,須平心暗想。


施惠勿念,受恩莫忘。凡事當留餘地,得意不宜再往。人有喜慶,不可生妒忌心;人有禍患,不可生喜幸心。善欲人見,不是真善;惡恐人知,便是大惡。見色而起淫心,報在妻女;匿怨而用暗箭,禍延子孫。


家門和順,雖饔飧不繼,亦有餘歡;國課早完,即囊橐無餘,自得至樂。讀書志在聖賢,非徒科第;為官心存君國,豈計身家?守分安命,順時聽天。為人若此,庶乎近焉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。


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;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,無賤,無長,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


嗟乎!師道之不傳也久矣!欲人之無惑也難矣!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;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;是故聖益聖,愚益愚,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?


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則恥師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,非吾所謂傳其道,解其惑者也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,小學而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


巫、醫、樂師,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;士大夫之族,曰師、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,問之,則曰:「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」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嗚呼!師道之不復可知矣。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!


聖人無常師,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。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

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藝經傳,皆通習之;不拘於時,請與於余,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師說以貽之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生沒有偶然,明信因果的人,一定認同,人一生所遇到的境緣,沒有偶然,皆有前因。

因緣會遇就結成了果,若是惡果不要緊,要緊的是懂得轉變。這個轉變不是轉變果,已經結果了那有辦法改變,就好比絲瓜那能變成瓠瓜!而是轉變心態,心態一轉,感受就大不相同。

而且轉變不假他求,不是要求別人,而是自己改變。不然別人不配合你,你事情就沒辦法成就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註:先生名志道,字登之,江蘇太倉人,學人稱東溟先生,生於嘉靖十四年,卒於萬歷三十五年,壽七十三。


昔人有云,積金遺於子孫,子孫未必能守。積書遺於子孫,子孫未必能讀。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,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。其義本於孔聖贊易。文言曰,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善而曰積,不尚陽德而尚陰德也。慶而曰餘,不在一身而在子孫也。必舉家咸務陰騭,而後可稱積善之家。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慶,而後子孫受其餘慶。是故餘慶易曉,而本然之慶難曉也。書曰,考終命。又曰,祈天永命。此可以言本慶乎,未盡也。當以二氏因果之說,參合易傳之說。道家謂積功行者,天曹除其冥籍,升諸仙籍,以至於入無極大道。佛家謂修淨業者,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至於成無上正覺。皆言此身之本慶也,其義隱然合於餘慶二字中,而儒者未之察耳。有宋巨儒,興起斯文。以忠孝節義之綱維末造。真有罔極之功於萬世,而於此不無遺照焉。乃廓然盡掃天堂地獄,以及三世修因証果之說也。程朱蓋曰,君子有所為而為善,則其為善也必不真,何事談及因果,其勉君子至矣。以吾觀於君子小人之心,無所為而為者至少也。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,苟不徹於十方三世之因,必不足以滌其名根。小人之作惡也多為利,苟不惕以罪福報應之果,必不足以奪其利根。程朱勉君子無所為而為善,獨不慮小人無所忌而為惡耶。然後知孔子道及餘慶餘殃之際,乃徹上徹下之言也。愚講修身齊家之道,一一以孔子之庸德庸言為矩。而所以行庸德,謹庸言,亦必歸重於程朱之繩墨。獨於三世因果,及三祇修証之實際,則不得不破程朱之關。正欲斷君子之名根,拔小人之利根,而使之同修陰騭也。修陰騭亦豈易言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,充無穿窬之心,則陰騭可修矣。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寶,曰慈,曰儉,曰不敢為天下先,而以忠信出之。報人之德,不報人之怨。分人之過,不分人之功。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隱人之惡,不隱人之善。我不負人,而任人之負我。我不謗人,而任人之謗我。以深心提人於生死之海,而人以淺心鈍置之,毋棄毋亟。以熱心共人於風波之舟,而人以冷心遐遺之,毋忮毋求。銷大釁於曲突徙薪,而勛名有所不必取。蒙極誣於明珠薏苡,而心跡有所不必明。為國家扶欲墜未墜之紀綱,則眾嫌不必恤,而又不以氣節自有也。為世教發難明當明之道術,則眾咻不必虞,而又不以門戶自標也。流俗之所爭趨者吾避之,流俗之所共惡者吾察之。幽則必闡,而過則必原。其道必不詭於中庸,而其心則不求人知,而求天知。不患人之不己知,而求為可知。求可知之中,不求可為鄉愿知,而求可為狂狷知。不求可為狂狷知,而求可為中行知。不求可為一鄉一國之善士知,而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。不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,而求可為萬世之善士知。亦不必求為萬世之善士知,而求可為依中庸之君子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者,默相知於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之中。又不求生前之遐福,而求可質諸三界之鬼神。不求死後之榮名,而求可俟千百年之後聖。則陰騭之至也。陰騭之至,人不知而天知之。可以轉凡身而為聖身,離人道而登天道。上帝命之治世,諸佛提之出世矣。此非從身所感本然之慶歟。一身不足以盡積善之慶,故其餘又及於子孫。皆感應自然之理也。傳家者審諸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慶曆四年春,滕子京謫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,乃重修岳陽樓 ,增其舊制,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;屬予作文以記之。


予觀夫巴陵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橫無際涯;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;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,前人之述備矣。然則北通巫峽,南極瀟湘,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,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


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;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;日星隱耀,山岳潛形;商旅不行,檣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;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!


至若春和景明,波瀾不驚,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;沙鷗翔集,錦鱗游泳,岸芷汀蘭,郁郁青青。而或長煙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躍金,靜影沈璧,漁歌互答,此樂何極!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皆忘、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!


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廟堂 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;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歟!」噫!微斯人,吾誰與歸!時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楞嚴經清淨明誨章》有言:「我滅度後,勅諸菩薩及阿羅漢,應身生彼末法之中。作種種形,度諸輪轉。或作沙門、白衣居士、人王宰官、童男童女,如是乃至婬女寡婦、姦偷屠販。與其同事,稱歎佛乘。令其身心入三摩地。終不自言我真菩薩、真阿羅漢。泄佛密因,輕言未學。唯除命終,陰有遺付。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?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後復斷除諸大妄語,是名如來先佛世尊,第四決定清淨明誨。」

 

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,其中多有自稱佛、菩薩再來者。其中亦不乏侈言自比為佛陀,以佛在世之時,亦多次言及本生及弟子之本事,而辯言其來有自。如何以經文明辨之?

重點在「我滅度後」,佛在世時,可以佛為師,眾生宿命因緣,有佛印證。即便如此,佛罕以神通等世間易覺怪異之事而作佛事,而以四悉壇之世界悉壇接引眾生,令眾生心生歡喜。現在末法時期,佛不在世,正邪難辨,故不允應身泄佛密因,否則與魔子魔孫之作為就難以辨明了。

 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法為無諍之學,世尊入涅盤前,亦教誡弟子,對於惡人,應默擯置之。

《孚佑帝君警世功過格》亦言:「受謗不辯」。

 

然有言者以為,佛教中有辯經之舉,祖師大德以言詞降服眾生亦非少見,何哉?

須知善知識此等舉措,皆係為利益眾生,而非自利,非以自顯才高博洽,或顯明自身清白是也。

又此等之舉,必待眾生可以接受,方得為之。若眾生不能接受,反生更大煩惱,則不必為。

以辯經而言,係為正法久住,又助他人破除迷關,降服眾生亦然。然為必契機,即當時眾生可接受才為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了凡四訓》有言:「善有是有非,……,不論現行論流弊,不論一時論久遠,不論己身論天下。」

蓋聖人於善惡標準,端視影響層面之深遠。

死刑者,剝奪人命之作為也,施者、受者是時俱種其因,後世遇緣,則起現行。故當審慎為之。

又死刑者,殺業也,惟戒有開緣,此又不可不知者也。

 

死刑於治平之世,社會有序,則似可不必為之。

於亂世,可收警世之效,於社會秩序之維持,當有所功。故就影響層面深遠而論之,實不宜輕言廢之。

實當視時局之異,有所從權也。

 

死刑於施作之前,應置一段猶豫期間,審察犯者是否悛悔,而可求其生。果然,不妨改判較輕之刑。否則,求其生不可得,亦不枉也。

刑者,當以教化矯正為宗,而不以報復為務。

受害家屬,亦當放下,實則大利於己。須知,凡事皆有因果,己今日受報,實乃前世之因果,此尤其不可不察者。

 

有言者以為猶豫期間,犯人為求免死而假意改善,何如?

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」

一真一切真,真心改過,一切行為皆有改過之徵。假意改過,必然顯露馬腳。何足慮哉?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儒、釋、道三教,均闡明宇宙人生之真相,惟其所說之範圍之深廣不同而已,而以佛教之說法最為圓滿。

惟諸佛菩薩隨綠應化示現,若以此觀之,儒、道,亦可能為諸佛菩薩之應化示現,惟理雖可通,事無實證。

 

試觀儒之「五常」與佛之「五戒」,所言之理,似為相通。

然有言者,以為二者雖有相似,但必不完全相同。

 

竊以為聖人之言,微言大意,字字句句,無量義,必以恢宏大量方能得之。

且佛垂教,欲明密意,當離文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。

若以狹心小量觀之,處處無不是障礙,若依文解義,實三世佛冤。

若以包大虛之心、周法界之量以觀之,則字字句句得無量義,「五常」、「五戒」何有其分?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24 Wed 2010 23:32
  • 盜法

云何名「盜法」?

佛門論師承,所謂「祖祖相傳,密付其意」是也。密者,深密也,喻理深而不易解。

弟子開悟,亦或修證有成,須待師之印證,正法傳承方能無誤。

不然,世之邪師未證言證,未得言得,成大妄語,惑亂眾生。

故「盜法」云者,不明稟求法,暗自修習,恐任自己見,妄解佛法。甚或妄竊他人所說以為已見已悟,完全背棄聖人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

 

佛法以修證為要,解行相資,當重視師承,親近明師,此為捷又捷之徑也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老子曰: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儉故能廣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22 Mon 2010 14:34
  • 五福

五福臨門中的五福源至《書經.洪範》:「一曰壽、二曰富、三曰康寧、四曰攸好德、五曰考終命。」


壽:即壽數、長壽
富:指富貴
康寧:身體健康,一生無病無痛
攸好德:愛好、喜愛德行,「攸」字文言語助詞,無義;「攸」字又作「修」字,即修養美好的德行
考終命:不會遭遇天災橫禍,能得善終,安祥離世。孔傳:「各成其長短之命以自終,不橫夭。」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摘自蔡禮旭老師2005/2/18所講,幸福人生講座-細講《弟子規》

現在我們都說平等平等,要跟孩子平等,這句話對不對?這句話看你怎麼解!應該在人格當中平等,你很尊重他是一個個體,而不是附屬在你身上。但是因為他還小,請問他的人生經驗跟你平不平等?不平等,對!他的人生智慧跟你不平等,你要引導他,你要教導他,所以要有長幼尊卑,他對你才生得起恭敬心;假如都跟你平起平坐,那他怎麼對你恭敬?所以這個平等我們要看清楚。當孩子有長幼尊卑,他才知道「或飲食,或坐走,長者先,幼者後」。為什麼以前,父親沒有回來不能吃飯?那也是對於父親的辛勞的感念,因為整個家庭的重擔壓在誰身上?父親!所以這都是在這樣的禮儀當中,給予孩子要時時感念父親的辛勞。假如父親上班都還沒有回來,兒子就大搖大擺,筷子也沒拿就在那裡吃了。長期下來他學到什麼?我行我素,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所以現在孩子很難教。我們要細細去研究,為什麼以前幾百個人都可以這麼循規蹈矩,他的方法到底在哪?在《弟子規》!但是要真做,你才會得到利益。
 
作者按:

一切眾生皆有平等佛性,這是理,有理必有事,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後,看一切眾生皆成佛,對一切眾生必定平等恭敬。但弟子對佛是頂禮恭敬,從沒有佛對弟子頂禮,因為一個是老師,一個是學生,要按照所示現的身分、地位,表現適當的行持、禮儀,這樣才能教化眾生,再引導眾生入佛知見。但佛心中絕對是清淨平等,絕沒有一絲毫我高你低的念頭。所以我們也當學佛,因不同身分,採不同的禮儀,但對一切人絕對是平等恭敬,像對佛一樣的恭敬。
事相上的不平等,那是眾生著相、分別、不平等的心所造成的錯覺。諸佛菩薩已見平等真性,雖應化在世間,但恆順眾生,隨順眾生的分別,心清淨無染不著相,所以平等中雖有分別,但分別不礙平等。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!

victor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